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6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质疑马克思的资本剥削理论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楼主
发表于 2024-4-15 20:44:33 |显示全部楼层
就算是西方经济学也不会把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这样割裂开来,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在抄房地产就是在抄房地产的路上。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24-4-15 21:17:09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乐不眠 于 2024-4-15 21:39 编辑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是以货币和商品的两种形态存在。商品卖出后,获得货币。而企业再生产的时候,要用货币再次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然后再次投入到生产经营过程中去。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了资本主义生产不间断的进行。所以,资本的存在形式是货币和实物的交替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经营过程中,一般情况下资本是以货币和实物两种形式混合存在。
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
  如果撇开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撇开各种使用价值的交换,只考察这一过程所造成的经济形式,我们就会发现,货币是这一过程的最后产物。商品流通的这个最后产物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
  资本在历史上起初到处是以货币形式,作为货币财产,作为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与地产相对立[1]。然而,为了认识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不必回顾资本产生的历史。这个历史每天都在我们眼前重演。现在每一个新资本最初仍然是作为货币出现在舞台上,也就是出现在市场上——商品市场、劳动市场或货币市场上,经过一定的过程,这个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区别,首先只是在于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W—G—W,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但除这一形式外,我们还看到具有不同特点的另一形式G—W—G,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在运动中通过后一种流通的货币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而且按它的使命来说,已经是资本。

 因此,价值成了处于过程中的价值,成了处于过程中的货币,从而也就成了资本。它离开流通,又进入流通,在流通中保存自己,扩大自己,扩大以后又从流通中返回来,并且不断重新开始同样的循环[13]。G—G',生出货币的货币,——资本的最初解释者重商主义者就是这样来描绘资本的。
因此,G—W—G'事实上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的总公式。
  

为卖而买和为买而卖是两种概念,显然他这里动了点"小心思",把企业塑造出一种为了"再度投入生产经营中"的样子,实际却不是这么一回事
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marxists.org)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板凳
发表于 2024-4-15 21:30:27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乐不眠 于 2024-4-15 21:46 编辑
资本家在具体生产过程中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力求以最小的物质消耗,获得最大的利润。这样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可以最合理地利用资源,以获取最大的效益。资本主义生产是以市场为导向,是纯粹的市场经济。所以,资本主义生产是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去组织生产经营的。这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明确性。它会有效地收集市场需求信息,有目的的组织生产经营,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可以有效地利用资源,获得更高的利润。同时,资本主义生产是在竞争条件下的生产形式。资本家们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会努力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率。以期获得比同行更高的利润。竞争的结果,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商品价格的降低。资本主义生产的竞争性决定了它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商品价格的降低,有利于消费者。竞争的结果,又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资本家们会不断地研究推出新产品,这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提高。而科学技术的提高,反过来又使许多新的产品被研究出来。所以,资本主义生产是资本家充分利用资本不断循环往复地进行的生产经营。反复生产经营的结果,在资本不断增值的过程中,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促进了社会繁荣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资本家主观地为自己创造财富,从而客观地为社会创造了财富

这一整段都是满满的槽点,首先市场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是九年义务教育政治课上有教的,我不知道现在的教材怎么样,如果作者是小学生倒是情有可原,其次不是社会财富的增加,而单单是资本所有者的财富增加,这已经可以算是社会共识,没想到还有人信这10年前的毒鸡汤,更别提所谓"效率"就是无止境的消耗劳动力和自然的潜力(而且实际也没有"效率",除非作者从来不加班,也不开会,打卡,或是听洗脑演讲,或者是被瞎指挥生产),最后还是一句话,他这里写得企业好像是为了买所以卖,实际确是为了卖所以买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地板
发表于 2024-4-15 21:36:59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乐不眠 于 2024-4-15 22:00 编辑
西方的经济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以利己为出发点的。所以,资本主义生产是符合人性中自私和利己的本质特征的。
第二,马克思揭露了近代哲学主体概念的意识形态性质,即借助于抽象的主体概念,从抽象的人性出发,论证私有财产的普遍性。马克思说,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国民经济学揭示了“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不再认为私有财产仅仅是人之外的一种状态”,他们认为私有财产来源于人性。因此,马克思说:“恩格斯有理由把亚当.斯密称作国民经济学的路德。正像路德认为宗教、信仰是外部世界的本质,因而起来反对天主教异教一样,正像他把宗教的笃诚变成人的内在本质,从而扬弃了外在的宗教笃诚一样,正像他把僧侣移入世俗人心中,因而否定了在世俗人之外存在的僧侣一样,由于私有财产体现在人本身中,人本身被认为是私有财产的本质,从而人本身被设定为私有财产的规定,就像在路德那里被设定为宗教的规定一样,因此在人之外存在的并且不依赖于人的——也就是只应以外在方式来保存和维护的——财富被扬弃了。”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资产阶级学者在论证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的同时,实质上把主体等同于私有财产,从而取消了主体的独立自主性;另外,从抽象的人性出发,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在于人的自私本性,从而论证了资本主义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
马克思主体观的科学性在于,他把人的类本质归结为劳动及对人的类本质的实践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把主体的类本质和社会本质统一起来。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来理解人的自由自觉性。他把主体能动的、自主地、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作为人的类本质,因此,马克思的主体概念绝不仅仅具有认识论意义,而且具有本体论意义。能动的、创造的、自主的活动是人的类生活,自由是人的类本质。这种类生活、类本质决不是某种先验于人的抽象规定,而是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创造自己的类生活、生成自己的类本质。实践架起了从人的理想存在到人的现实存在的桥梁,把人带到现实的社会历史存在过程之中,在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考察人的自由和解放。因此,马克思认为,不能用抽象的、孤立的观点来理解人,而必须把人放到由他的活动所创造的社会中来理解,现实存在的个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至此,马克思从抽象的人走向对具体的、现实的人的研究。

http://www.redchinacn.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0531
有点心累,随便当个复读机批判一下,真要说起来要写的太多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17 15:15 , Processed in 0.024184 second(s), 9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